《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作者:
汪旭
出版日期:
2025-02-01
字数:
260000
开本:
特16
页数:
208
分类:
其它
ISBN:
978-7-5184-5111-1
定价:
¥79.80
官网优惠价格:
¥63.84
您也可以去


购买(点击图标进入购买页)
内容简介
[ ]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巴赫金的“对话”人生
二、巴赫金对话式的生存方式滋养了其对话理论
第二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第一章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巴赫金的“对话”人生
二、巴赫金对话式的生存方式滋养了其对话理论
第二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产生的思想动力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二、“用马克思的语言与马克思主义对话”
三、欧洲哲学的启蒙
第三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苏格拉底对话”
二、“梅尼普讽刺”
第二章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内涵解读
第一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概述
第二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核心范畴与思想
一、“复调”:对话的审美转型
二、“狂欢”:对话的尘俗化与肉身化
三、“时空体”:人内在的未完成性呼唤着对话
第三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对话”的形式
一、“微型对话”:话语层面的双声语
二、“大型对话”:小说结构、思想矛盾或人物关系上的对话
三、“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巴赫金对话理论之“对话”
一、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其他对话理论的辨析
二、巴赫金对话理论之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第三章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阈下“独白”与虚假“对话”教育实践的反思
第一节 “独白”:传统教育的基本图景
一、规训的学校:充斥微观权力的“剧场”
二、独断的教师:“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
三、被压迫的学生:聚光灯之外的“观众”
第二节 “装扮成对话的独白”:虚假“对话”教育的实践表征
一、对话目的功利化
二、对话形式“表演化”
三、对话结构失衡化
四、对话内容“空心化”
五、对话主体单一化
第四章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阈下对话教育的理论重构
第一节 教育即对话:教育本质的重新审视
一、教育主体:“对话性”的生存形态
二、教育内容:“未完成”的“时空体”
三、教育过程:“行为”与“责任”的统一
四、教育媒介:“超语言学”中的“表述”
五、教育目的:在“狂欢”中实现人的解放
第二节 对话教育内涵的重新解读
一、教育中对话的两个层次:非本体论与本体论
二、对话教育的两个层次:非本体论与本体论
三、不同层次对话教育的辨析:实践哲学的视角
四、对话教育的内涵界定
第三节 对话教育基本规定性的重新认识
一、对话教育是一种多主体性教育
二、对话教育是一种“外位性”教育
三、对话教育是一种人文性教育
四、对话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
五、对话教育是一种“复调性”教育
六、对话教育是一种“狂欢性”教育
第五章 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教育实践变革
第一节 走向开放的对话教育
一、澄明对话教育的主体:封闭的个体向多元的他者开放
二、丰富对话教育的内容:“以已知而教”向“为未知而学”开放
三、创新对话教育的形式:“微型对话”向“大型对话”开放
四、激活对话教育的话语:“外在权威性话语”向“内在说服性话语”开放
五、营造对话教育的氛围:严肃的制度生活向狂欢的日常生活开放
第二节 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教学探究——以《祝福》为例
一、以巴赫金对话理论解读《祝福》的可行性分析
二、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祝福》文本解读
三、基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祝福》阅读教学设计
结语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中国运用
附录 巴赫金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 展开全部隐藏部分 ]